高考语文必备18个虚词:则

预约试听

来源:新东方在线

发布时间:2017-08-09

  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简单学习网高中视频课程

高一至高三等课程,多科联报更优惠!

免费试听查看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相关链接:

高中辅导
高一辅导
高二辅导
高考辅导
学而思网校

免费试学

课程 文章 问答 资讯 评论 百科

您好!我是您的专属顾问,很高兴为您服务!

微信咨询
领优惠券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