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面试中歌唱活动的导入模式-教师资格证面试技巧

预约试听

来源:中公网校

发布时间:2017-01-09

歌唱活动的导入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精心设计。以下介绍的新歌导入模式如果应用得合理,就不但能够减轻教师教授与儿童学习的负担,提高有限教学时间段内的教学效益,而且还能够使平淡枯燥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

(一)动作导入的模式

该模式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类的歌曲: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比较富于动作性或较易用动作来理解的歌曲。

中大网校教师资格证笔面护航班

笔试 面试,全程护航!

1980查看

用动作表达音乐是小年龄孩子最舒适的学习手段。歌唱活动中,动作导入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突出情趣;突出词义;突出结构。

1、突出情趣的动作导入模式

具体做法是:教师创设一种有趣并富有假想的情景,并直接展示一种或一套简单有趣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同时用充满愉快情绪的声音演唱或播放新歌,待儿童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自然地邀请儿童参与到歌唱的活动之中。如:

《青蛙跳》

(1)教师请儿童假想面前有一块草地,草地上有许多青蛙在跳。教师说:“我要用一根小树枝在草地上划个圈,让小青蛙到圈里来跳。”教师伸出一个手指边唱歌边划圈。一遍结束后,教师说:“我没有看到青蛙来跳。”

(2)教师说:“那就用两根小树枝来划圈吧。”教师伸出两个手指边唱歌边划圈。一遍结束后,教师说:“青蛙还是没有来跳。”

(3)教师说:“再加一根树枝吧,青蛙可能会到圈里来。”教师边唱歌边用两根手指和一条腿划圈。一遍结束后,教师说:“青蛙还是没有来。”

(4)教师说:“看来还要加一根树枝。”教师边唱歌边用手、腿及头一起划圈。一遍结束后,教师说:“这下青蛙跳到圈里来了。”

儿童在以上环节中既观看了教师游戏,同时也聆听了歌曲,积累了体验。教师虽然没有说:“跟我学,跟我唱”之类的话,但儿童与教师之间已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了默契交流。

(5)在儿童反复倾听歌曲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儿童参与演唱的要求:“青蛙在圈里怎么不跳啊?可能你们唱的时候,它就会跳了。”

至此,儿童进入了学唱歌曲的环节,而这一切是显得那样自然。实际上,儿童在经历了上述反复倾听的过程后,对歌曲已能大差不离地演唱了。

2、突出词义的动作导入模式

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并直接展示一种或一套简单有趣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在儿童开始对教师提供的动作进行模仿或游戏的时候,教师同时开始演唱或者播放新歌为儿童的活动伴唱。如:

《摸摸耳朵》

(1)教师提问:老师今天的耳朵带来了吗?谁愿意上来摸一摸老师的耳朵?

(2)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的耳朵带来了吗?摸一摸你们的耳朵。

(可以想像,此时儿童一定会觉得十分有趣而开心地笑。)

(3)教师:你们这么开心啊,开心那就拍拍手吧。随后教师便示范演唱,边唱边做动作。

(4)儿童跟随教师边唱歌边做动作。

(5)教师带领儿童进入部分创造的环节。启发儿童摸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改变接触身体部位的方式,如敲身体的某个部位,弹身体的某个部位等。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歌曲。

3、突出结构的动作导入模式

具体做法是:教师依据歌曲的结构提出几种形象,邀请儿童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或体态表现这几种形象,并组织儿童讨论,为每一形象选择一种合适的动作进行模仿练习,随后教师演唱或播放新歌,请儿童边倾听边依据音乐的性质将这几种动作与歌声一一匹配。

突出结构的动作导入的重点是用动作和体态感受歌曲的结构,如段落、句子歌词内容的重复变化、前奏、尾奏与间奏等。如:

《郊游》

(1)教师邀请儿童创造两种身体动作,分别表现小朋友外出郊游愉快的样子和郊游途中看到的优美景色的样子。(前者应该是活泼欢快的,后者应该是优美舒展的)集体模仿练习。

(2)教师演唱歌曲的旋律,第一、三部分应唱得活泼欢快,第二部分应唱得抒情优美,并同时邀请儿童边听边根据音乐的性质自选上述两种动作中合适的一种与歌曲旋律相匹配。

(3)教师引导儿童发现:歌曲的第一、三部分的旋律是相同的并且是活泼欢快的,第二部分的旋律是不同的并且是抒情优美的。

(4)教师根据儿童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演,并进行集体练习。

(二)歌词创编导入的模式

该模式的适应范围主要是一些词曲内容简单多重复、歌词语法结构单纯清晰、具有某些语言游戏性质的歌曲。

具体做法是:教师直接提供某种情境,引导儿童用语言来表述这种情境,紧接着教师将儿童表述的语言组成歌词并唱出来。如:

《我爱我的小动物》

(1)教师提出情境:很多人都喜欢小动物。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它会发出什么叫声?(注意:有时,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不十分敏感。如:此处要求幼儿创编的是“会叫的小动物”,但仍会有幼儿说出诸如:“我喜欢‘大老虎’”之类的话,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即可将其改为:“我爱我的小老虎。”并再次强调:“这次我们唱的全是小动物。”待幼儿编唱了若干种“小动物”后,教师再提新要求:“这次我们要唱会叫的大动物。”如此,便自然地由“小动物”的类进入了“大动物”的类,这种分类活动也是一种科学的逻辑的思维教育。)

(2)教师邀请部分儿童向大家宣布各自喜欢的小动物名称,并模仿该小动物的叫声。

(3)教师将儿童提出的某一动物编到歌词中唱出。如“我爱我的小狗,小狗怎样叫?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4)教师邀请儿童按照歌词的结构自己组织歌词,并填入曲调唱出。

(三)情境表演导入的模式

该模式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内容为儿童能够“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而且这些情境和事件也是儿童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这里说的情境表演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哑剧表演、歌舞表演、木偶表演等。

具体做法是:依据歌词内容进行表演,设计的动作要重点突出,鲜明易懂,点睛出彩,而不是面面俱到,模棱两可,平铺直叙。如:

《钓鱼》

(1)教师表演,用动作象征性地表述全部歌词内容。如“钓鱼,嘘嘘!钓鱼,嘘嘘!”(教师手持钓鱼竿,做出安静钓鱼的样子,同时左手食指按住嘴巴,发出“嘘嘘!”的声音,暗示儿童安静。)“我在河边把鱼钓哟”(教师神情专注,继续做出钓鱼的样子),“鱼儿不上我的钩哟”(做出表现着急的样子),“钓上一堆烂水草哟”(做出先惊喜,后沮丧叹气的样子)。第二段的前两句:“钓鱼,嘘嘘!钓鱼,嘘嘘!我在河边把鱼钓哟”表演动作与上相同,“鱼儿上了我的钩哟”(做出惊喜的样子),“钓上了一条大鲤鱼哟”(做出很满足的样子,并高兴地喊“嘿!”)。

(2)邀请儿童猜想教师的表演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重点帮助儿童理解歌词中“嘘嘘”的含义。教师提问:“钓鱼的时候,要怎样?(教师提问时语气偏轻)”,“哪一个动作是告诉小朋友不要发出声音的?”引导儿童用轻而短促的声音发出“嘘嘘”声。

(3)教师根据儿童的猜想组织歌词,边演唱歌词边表演上述动作。

(4)教师邀请儿童一起随歌声做动作。

……

(四)故事讲述导入的模式

该模式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含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都较前几种复杂,如通常会含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描述、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等。

具体做法是:围绕歌词内容讲述故事,不要过于添加情节,以免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讲述时可以由教师讲述,也可以教师与儿童一起讲述。为了帮助儿童弄清和记住歌词,必要时还可以配上图片和活动的图景。如:

《小小金丝熊》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儿童观察:天空中刮起了大风,树枝摇摆,有一座小房子倒塌了,一只小小的金丝熊被压在了石头底下。

(2)教师随歌曲的旋律讲述金丝熊的故事:前两天的一个晚上,天空突然刮起了大风,风越刮越大,不一会儿就把山上小动物的房子全都刮倒了,小金丝熊的房子也倒了。哎呀!小金丝熊被压在石头底下了。教师提问:“小小金丝熊,没有了伙伴没有了家,我们能伤害它吗?我们能丢下它不管吗?”

(3)教师指着图,清唱歌曲的第一段。

(4)教师邀请儿童一起来想办法帮助小金丝熊。

(5)教师根据儿童的回答,重新改变成第二段歌词并清唱。

(五)歌词朗诵导入的模式

与适宜采用故事讲述导入的歌曲相比,这一类歌曲中歌词的语言更加复杂,但情境性、故事性却又比较弱。

具体做法是:将歌词单独分离出来用儿歌或诗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分散词曲同时学习的困难,并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把儿童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歌词的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特殊审美特征上。而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把儿童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曲调与歌词的关系上。如:

《小花猫和小老鼠》

(1)教师教儿童学会按歌曲的节奏朗诵儿歌:

×× ××| × 0 |×× ××| × 0 |×× ××| × × | ×× ××| × 0 |

一只 小老 鼠, 瞪着 小眼 珠, 支着 两只 小 牙, 长着 八字 胡。

×× ××| × 0 |×× ××| × 0 |×× ××| × × | × × | × 0 ||

一只 小花 猫, 喵喵 喵喵 喵, 吓得 老鼠 赶 快 往 回 跑。

在朗诵儿歌时,重点突出歌词的节奏以及儿歌中所押的“u”、“ao”韵以及“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

(2)教师鼓励儿童朗诵歌词,同时用琴声为儿童的朗诵伴奏,琴声仅表现歌曲的节奏。

(3)教师鼓励儿童朗诵歌词,同时弹奏音乐旋律,为儿童的朗诵伴奏,并请儿童同时注意跟随琴声的伴奏。

(4)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并带领儿童跟随琴声演唱。

(六)游戏导入的模式

历史上许多传统的儿童游戏活动都是伴随着歌曲边玩边唱的。如《丢手绢》、《卷炮仗》、《伦敦大桥》等。后来不知何时教师开始习惯于把游戏和歌曲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内容来教授,即先学歌曲,再教游戏,这就使得原本自然的活动变得很不自然。实际上,利用游戏的方式重复演唱歌曲,可以使歌曲的学习和游戏的学习互相强化,从而削弱枯燥重复的感觉。

具体做法是:组织儿童边玩游戏边唱歌。一开始不要刻意纠正儿童的演唱错误,而是把重点放在游戏方式、游戏规则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此后采用“拖”的方法,让儿童在反复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会歌曲。如:

《丢手绢》

(1)教师教儿童玩《丢手绢》的游戏,并在每次从头开始玩时自己清唱歌曲。

玩法为:全体儿童围坐一圈,教师在圈外当丢手绢的人绕圈走,寻找机会悄悄将手绢丢在一名圈上儿童的身后,圈上的儿童不能回头看丢手绢的人。待音乐结束后,大家都看自己的身后,如发现手绢,立即顺丢手绢人绕的方向追赶,丢手绢的人要快速跑到追者的位置上坐下。如果丢手绢的人被追上,就要站在圈内为大家表演节目。如果没有追上,追人者就要表演节目。

(2)儿童轮流当丢手绢的人,教师在每次从头开始玩时带领全体儿童清唱歌曲。

(3)儿童轮流当丢手绢的人,每次改由丢手绢的人清唱前三句,其他人一起清唱最后两句。



阅读推荐:教师资格证培训学校 教师资格证培训 教师资格证培训机构 教师招聘培训 教师资格证面试培训 教师招聘辅导班 教师资格证网校哪个好 华图网校教师资格证 华图网校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 教师资格证辅导机构

免费试学

课程 文章 问答 资讯 评论 百科

您好!我是您的专属顾问,很高兴为您服务!

微信咨询
领优惠券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