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公网校
发布时间:2016-04-28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6.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8.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影响。
(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课程 文章 问答 资讯 评论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