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心理学—常见知识点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预约试听

来源:中公网校

发布时间:2016-04-14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系统的复习教师资格考试,全面的了解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重点,为广大考生准备了常见考点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

1.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中大网校教师资格证笔面护航班

笔试 面试,全程护航!

1980查看

②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3.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1)乳儿期(0~1);(5)少年期(11、12~14、15)→中期;

(2)婴儿期(1~3)→先学前期(6)青年期(14、15~25)→晚期;

(3)幼儿期(3—6、7)→学龄前期;(7)成年期(25~65);

(4)童年期(6、7~11、12)→学龄初期;(8)老年期(65岁以后);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11、12岁——14、15岁,初中)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特点。

②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A、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

B、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C、心理活动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集中学习,能随意调节行动;

D、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E、关心自己与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F、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14、15岁—17、18岁,高中)

——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始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

②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③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④意志坚强性与行动自觉性大发展,但有时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②影响新学习的成功和效率。

③促进心理发展,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准备。(动态)

(2)关于关键期:

①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②定义:比较短暂,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后,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③意义: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内容:

①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不断再构,使其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①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②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

思维特征:①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

②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③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④思维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主要特征:

①认知结构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

②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守恒,但思维仍需具体事务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主要特征:

①最大特点是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束缚,形式、内容区分开来,

②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

③能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

④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理解符号,做一定的概括;

⑤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⑥思维灵活,不再刻守规则,常因规则与事实不符而违反规则。

7.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

①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②含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2)教育意义:——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①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正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②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前面,并跨越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定义: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八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感VS基本不信任感(0~1岁)

——发展任务:①培养儿童的信任感

②发展对周围,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2)自主感VS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

——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VS内疚感(4~5岁)。

——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VS自卑感(6~11岁)。

——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12~18岁)。

——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①亲密感VS孤独感(成年早期)

②繁殖感VS停滞感(成年中期)

③自我整合VS绝望感(成年晚期)。

——对教学的作用:指明了阶段任务发展,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

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阅读推荐:教师资格培训 教师资格证培训 教师资格招聘培训 教师资格证网校排名

免费试学

课程 文章 问答 资讯 评论 百科

您好!我是您的专属顾问,很高兴为您服务!

微信咨询
领优惠券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