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地理计算型选择题研究:方法技巧

预约试听

来源:简单网校

发布时间:2016-06-23

2017高考正在紧张的复习当中,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复习高考,高中网校小编整理了《2017高考地理计算型选择题试题研究:方法技巧》与同学们分享,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突破方法技巧

(一)比例尺的计算

简单学习网高三视频资源

高考一二轮等课程,3 天VIP会员免费体验

免费试听查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①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②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③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④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二)距离计算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经线上1度=111千米纬线上1度=111×cosA千米,A是纬度

(3)球面上的两点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段部分。

(三)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绝对高度:即海拔。由等高线直接判断。

相对高度:即两地的海拔差。

(1)等高线地图中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x-1)•h≤H<(x 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计算陡崖的高度时x为相交等高线的条数。

(2)等温线地图中气温每下降0.6℃,海拔就升高100米。

(四)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依据:两地的经度相差15°,两地的地方时相差1小时。

方法:

1、已知经度求时区时区数≈经度÷15 (四舍五入取整数。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时,东 西-。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区时±两地时区差,东 西-。

4、时区差=甲时区数-乙时区数。

5、已知两地地方时及一地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所求经度=已知经度±两地地方时差÷4分/1°,东 西-。

6、已知某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求该地经度所求经度=120°E±(当地北京时间-12)÷4分/1°。

7、已知某地的日出或日落的北京时间及昼长或夜长求经度

①先求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日出 昼长/2=日落-昼长/2

②再用6中的公式求解。

8、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五)正午太阳高度及影长的计算

1、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H=90°-|φ±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ф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和δ位于同一半球取-,否则取 )。

3、两地的纬 度差=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

4、极昼区中的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

5、tanH=杆长/杆影长。

(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的计算

晨线即日出,昏线即日落,日出日落的时间早晚取决于经度(地方时早的先日出先日落)和纬度(纬度决定于当地的昼夜长短,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依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小时。

方法:

1、某地昼(夜)长=该地纬线圈昼(夜)弧度数÷15°/小时;

2、昼长=日落地方时-日出地方时=(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

3、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 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

4、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5、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6、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 昼长/2=24-夜长/2=日出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

7、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8、日照图中晨线上各地均为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均为日落。然后依据两地的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的关系计算。

(七)两个日期范围比的计算

依据: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向东到180°(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一天;反之为旧的一天。

方法:180°经线的地方时为n时,则新一天的范围为n×15°。由此,新一天/旧一天=15°n/180°-15°n。

全球共有两条日期界线:自然界线——0时经线;人为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通常用180度经线代替)。

图中180度是固定的,而0时经线由于地球自转其经度在不断变化,所以导致新一天和旧一天的范围也在不断的变化,有时新一天范围大于旧一天,有时新一天范围小于旧一天,有时新一天范围等于旧一天。

(八)气温计算

1、对流层的气温变化: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2、当对流层的气温变率小于0.6℃/100米时产生逆温现象。

3、焚风效应:气团每下沉100米,气温增加1℃;

4、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地下深100米,地温增加3℃。

(九)关于人口及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1、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当年出生人口-当年死亡人口)/当年总人口

3、人口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

4、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15—49岁)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

5、人口出生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

6、死亡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

7、人口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总数/15—64岁人口总数。被抚w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8、性别比=总人口中男性人数/女性人数。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来表示。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19.2:100。

9、人口算术密度=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总面积

10、人口生理密度=一个国家的总人口/可耕地面积

11、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该地区人口总数



相关链接:

高一辅导
高二辅导
高中数学辅导
高中辅导


免费试学

课程 文章 问答 资讯 评论 百科

您好!我是您的专属顾问,很高兴为您服务!

微信咨询
领优惠券
在线咨询